第73章 小猪陛下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笔趣阁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73章 小猪陛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章 小猪陛下

  “文与弱有何关联?”

  房玄龄亦是点头,只觉得这后辈对于文人是不是有所偏见?

  【小猪皇帝执政的时候对豪强下手更狠,手下酷吏人才辈出。

  并且相继推出了盐铁专营、财产税、徙陵、统一铸币权等等政策打击豪强。

  但宏观上来看,小猪之后的皇帝并没有他的强硬手腕,并且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被武帝折腾千疮百孔的汉帝国,反而加速了豪强的坐大。

  首先是算缗告缗令。

  算缗钱最早是刘邦为了重农抑商弄出来的,但在吕后执政期间就被废弃。

  随后的惠文景三帝百姓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商业也就开始跟着繁荣。

  武帝多有宏志,这些志向都需要政策来完成,而政策落地又需要钱,所以算缗又被重新翻了出来。

  在后世看来,算缗告缗令并没给小猪带来多少钱,反倒是极大的摧毁了商人的信心,迫使豪商们逐渐放弃商业,努力向拥有土地的豪强转变。

  其次是盐铁专营之策。

  武帝和昭帝时的盐铁会议十分有名,会议上推崇民富的桑弘羊与推崇经济放任的儒生发生过数次激烈辩论,同样也是代表着中央权的皇权与代表着地方权的豪强的一次激烈的碰撞。

  桑弘羊毫无疑问是中央的代表人,而与之辩论的六十多名儒生则是来自于曲阜等地,名义上的经济放任实际上就是在为豪强地主张目。

  最终盐铁专营被武帝铁腕强压执行了下来,但在小猪死后,儒生、旧豪强与新官僚地主三者重新联手反扑,最终桑弘羊被杀,霍光与这股反对力量合流,盐铁专营名存实亡,反而成了地方豪强压迫百姓的新武器。

  霍氏集团更是因此成为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三位一体者,率先达到了豪强大族的巅峰。

  第三个重要的政策是开太学。

  这个政策是跟独尊儒术配套的,钦点大汉朝官方教材,并对年轻人加以培育,让他们成为汉朝的预备役官员。

  甚至小猪陛下还亲自下了《劝学令》以求贤明,希望这群读书人不要不识抬举,赶紧来为大汉朝发光发热。

  西汉时的太学相较来说还算正常,不过有穿越者之称的王莽看到了太学的价值,并做出了一点小改变:

  西汉时太学中有资格讲经的博士仅有十二人,据此推测学生规模应当不过百。

  而王莽时期,根据汉书记载,起明堂、辟雍、灵台三处,给太学生们盖了上万间学生宿舍,并且还有配套的市场以及粮仓,堪称现代大学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农业时代脱产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扩招的太学就变成了各地豪强联络情谊巩固权力的最好的地方。

  王莽时的太学英才辈出,比如大汉光武帝刘秀,比如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邓禹、朱祐、景丹、耿纯。

  估计王莽自己都想不到,太学没能给他培养出来新朝的名臣将相,反而培养出了一批“反贼”。

  至于王莽翻车的原因咱们也都清楚:既超前又复古,但唯独不符合当时的时代。

  而刘秀这边也别想有太多的同学情谊,比如邓禹给刘秀甩脸色违节度不是一次两次,而翻一翻邓禹的出身:哦,南阳豪族,那没事儿了。

  而东汉定都洛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离南阳更近,刘秀麾下的基本盘就是南阳豪族。

  也是鉴于东汉的开国国情,东汉一朝都没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地方豪强整体是处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状态。

  本就孱弱的皇权不得不依靠宦官,最终逐渐在东汉末年演变成了宦官与豪强的斗争,新老豪强之间的斗争。

  大人物们满嘴流油斗来斗去,升斗小民在这个过程中家破人亡食不果腹。

  于是最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誓要给东汉国祚画上休止符。】

  成都府衙内,主臣俱都纹丝不动,盯着光幕一点都不敢放松。

  这是他们的汉朝,他们身处的便是这个乱世!

  在如今这个世道,但凡是读过书的,几乎没有人不会去质问自己:

  这世道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呢?

  对于黄巾起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他们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从一千多年后的局外人的角度来给他们展示这个大汉。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不死不休的斗争。

  公卿地主们彼此争权夺利,皇帝努力推行新的政策,但这些逐渐都成了“肉食者”新的武器。

  如此争斗两百年,百姓嚎哭谁人闻?

  于是就如那秦末的大泽乡,被蹂躏的没有哭嚎力气的小民朝着那些王侯将相们砍出了手中的锄头。

  刘备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一时间也是失语难言。

  孔明则是默然不语,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他们之后要面对的,究竟要如何解?

  这一章自认感觉还是有三两句干货,所以难产了。

  第二章要很晚了,抱歉。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